朋友,最应在困境中彼此见证。真正的朋友,不仅不在春风得意的光鲜场合,也不在觥筹交错的热闹聚会中。韩愈在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提问,平日里那些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的人,未必就是真朋友。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当柳宗元回到朝廷时,他听说友人刘禹锡被贬至播州,而刘禹锡还需携母同往赴任。此时柳宗元也要调任柳州刺史,他便向朝廷表示愿意与刘禹锡交换职位,即使因此而再次受到朝廷的责难,他也无怨无悔。韩愈写到这里,以慨叹之情道:“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他认为朋友是谁?朋友就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顾一切地站出来支持你的那个人。
当然,在世俗世界看来,这样的行为似乎有些迂腐,有些傻。但历史上类似超越常情与常理的事迹并不罕见。例如,当范仲淹被贬至饶州时,大多数大臣选择缄口不言,而只有几个不知好歹之人冒死力争。他的一心为公,被余靖直言给皇帝推荐,但结果余靖自己也遭到了贬官。而尹洙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被皇帝所认可,并免受牵连。
欧阳修则直接书信责骂谏官高若讷,说范仲淹果然无罪,却被贬,此话语激怒了高若讷,最终欧阳修也遭到了贬官。当范仲淉赴任上路时,只有李纮和王质等少数几位忠诚的友人亲自送别。在面对批评者时,王质以坚定的话语回应:能与范仲淅成为知己,是我一生的幸事。
这些故事见于《宋史纪事本末》。我曾在课堂上讲述这些人物,我说,他们何止是真朋友,更像是民族的脊梁。这群人虽然显得有些痴狂,但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呢?苏辙曾为欧阳修撰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其中提到,当范仲淅升任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后,要提拔欧阳修,但欧阳修却推辞说:“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即他并非出于私利,而是基于共同的地位变化,一起升迁或降职都可以接受。
年轻时代,我读过荀巨伯的一段佳话。大意是在探望远方生病的友人的时候,由巧合间发现胡人的入侵。他宁愿留下自己而去救助病重的大友,而不是逃离。他解释道:“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开始阅读这段故事,我感到一些疑惑,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每个角落,都找到了这样义薄云天的人们。
这个故事结尾充满了治愈感。当胡人们听到荀巨伯的话后,他们羞愧难当,最终决定班师退兵。有人既能够展现出对私生活中的情感和义务,又能够维护国家的大原则,这样的人既是一位真挚的朋友,也是一名值得尊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