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存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醇厚。孙荪老师,他是我心中那份特殊的情感的源泉。我与他虽不常见面,但那种深厚的情谊就像美酒一样,在我心底沉淀,越陈越香。
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的人,他十八岁便离开家乡求学,这一路走来已有五十多年了。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是永城人的骄傲。我和孙老师虽然是乡党,但我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之间相遇却并不频繁。平时,我们通过电话保持联系,节日则互相问候,这些都足以表达我们彼此间深厚的情谊。
2012年的秋天,我将出版一本散文集,我特意回到郑州校对清样,并顺便去看望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的作品,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
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孙老师即使当时正患眼疾,也未能阻挡他为我的作品作序。他倾注了无尽的情怀,那份关爱与提携,让我倍感温暖。
为了取序文,我带上了两瓶远方朋友送来的酒,以及酂城糟鱼这道经典小吃。孙老师出门迎接,一脸笑容,显得既有长者般的庄严,又不失豪放之气,更增添了一丝钦敬。那天下午,我们共享午餐,一直聊到黄昏,将杜甫诗中的“今夕复何夕”等景语用来形容我们的聚首之乐。一晃时间过得飞快,如同喝醉一般忘却世事。
后来,市委领导邀请孙老师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篇文章。在电话里,他说:“尽管身体虚弱,但这件事不能推辞,因为它关系到故乡和人民。”所以他抱病工作,不顾眼睛正在治疗阶段,用尽全力完成了《永城赋》。他的文章充满了深厚情感,用行草书体精妙绝伦地书写成品,以此作为对故土最诚挚的致敬。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时,他们托我向孙老师求助题匾“太丘书院”。他欣然应允,并且还邀请我们一起开怀畅饮,只因考虑到他的健康问题,所以那次宴席没有完全畅饮。不过,那段时间里的闲谈让人感到一种生活哲学:追求传统智慧,不被浮躁世界所干扰。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也是他们生命中坚持下去的心灵信念之光。
最后,当红日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就像诗中的“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时代、一段友情。而这种友情,就像美酒一样,即使历经沧桑也依旧醇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