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结婚是件麻烦事,因为要购物票才能买到生活用品,那时的相声作品常常讽刺不正之风。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里有“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还有徐姐和她的故事,这些都是经典。那个时候,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造就了这种交友的功利性,所以人们总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这话中带着强烈功利性。

现在依然有人为了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不惜死乞白赖地加微信,以为自己加入了某些人群。但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基础上,你没有足够能量,与圈子里的对等价值——那么你的所谓“我的朋友谁谁谁”就是虚幻自嗨,有攀附属性。

网上有专门课程教你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但我认为,只有你自身足够强大,不用刻意寻找,“人脉”会主动来找你;如果没能力,建起的圈子也是沙上建塔。

苏东坡有一番境界:求同存异。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黄庭坚性格迥异,但二人却是挚友,他们开玩笑嘲讽对方字体,从不往心里去。

《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割席绝交,并非因观念争执,而是一些细枝末节分歧,如发现金子或官员轿舆。这被管宁视为见利动心或心慕官绅。华歆后来成了栋梁之才,但始终严于律己,清贫无担石之储。在魏文帝听闻后感动,便赐予御衣给他及其家属,每次朝廷赏赐罚奴女子给大臣,只华歆不收留,将她们嫁人。这表明华歆品行高尚。而当宾客送金银时,他暗写姓名并发还,让每位宾客留下礼物,是清廉且给面子的做法,也是交友智慧。

富兰克林曾想成为国会议员,通过借阅一部书籍获得资深国会议员好感,最终成为好朋友,这种读书相同兴趣让本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人成为了伙伴。这确实也是一种交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