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应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真正的朋友,不仅不会在风雨无情的时刻消失,更不仅仅是在觥筹交错的欢宴中相聚。韩愈在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提出了质疑,平日里那些只在酒肉之间结为知己,在杯盘狼藉之际手牵手誓死不渝的人,是否真心实意?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年,柳宗元被调往柳州刺史,而刘禹锡则被贬至偏远的播州,这座城地理险阻、条件艰苦,而且刘禹锡还要携带年迈的母亲同行。在这个时候,柳宗元主动请求与刘禹锡交换职位,即使因此再次得罪朝廷,他也毫不犹豫。韩愈感慨道:“士穷乃见节义!”朋友是谁?朋友就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不顾一切帮助你的那个人。当世俗人看来,这样的忠诚有些过分,有些天真的,但历史上类似超越常理的事例并不鲜见。

例如,当范仲淹被贬到偏远的饶州,大多数官员选择保持沉默,只有少数不知风险之人挺身而出为他辩护。集赞校理余靖直言皇帝,让皇帝改变命令,却遭受了贬黜;馆阁校勘尹洙更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被皇帝所赏识并免于惩罚;欧阳修则直言谏官高若讷,对于范仲淅非罪而被贬深表遗憾,并对高若讷进行严厉指责,最终也遭到了贬黜。

当范仲淅赴任时,没有多少人前来送别,只有李纮和王质这两位亲友陪同他告别。有人讥笑王质支持范仲淅,他们回应说:“范仲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他做朋友,是我一生的幸事。”这些故事记录在《宋史纪事本末》中。我曾经讲述这些人的故事,我说他们不仅是好友,更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然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苏辙写给欧阳修的一篇碑文解释说,当欧阳修升迁后,想要提拔苏辙。但欧阳修回答:“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大意是,他不是出自私利,而是在一起下台和一起升迁都可以。他坚决推掉了这一提议。这份纯洁和真诚,与追求个人利益截然不同。

年轻的时候,我读过荀巨伯的一个故事。他前往生病中的朋友,却恰逢胡人攻击该郡。当病重之人劝他逃跑时,他拒绝,说要留下来保护朋友。在胡人们发现他们后,他们感到惊奇,因为其他郡民已经全部逃离了。但荀巨伯回答说:“我不能抛下我的患病好友。”这个故事让我开始怀疑这样的英雄是否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人物,他们以仁义著称,无论是在私生活还是国家层面,都坚守正义。

这个故事以一种令人心暖的手法结束。当胡人们听完荀巨伯的话后,便感到羞愧,从而决定班师退兵。这类人物既能维系私人关系,又能维护国家的大原则,如他们一样的人,我们民族将更加强大。而这样的关系,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