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就像一杯久候的美酒,越发醇厚。我们虽不频繁交往,但那种情谊早已深植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得珍贵。年长我十多岁的孙老师,是我少年时期所仰慕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成为我追求文学梦想的榜样。后来,因为共同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与他相遇次数增多,他不仅成为了我的导师,也是我的挚友。
孙老师出生于永城刘河乡,从十八岁便踏上了求学之路,一直到五十余年,为道德文章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被誉为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大家。他是我骄傲的一面,我们虽然同在不同的城市,但彼此间的情谊却如同电话和节日问候一般传递。
2012年,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将出版时,我前往郑州校对清样,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他对这份喜讯异常激动,不仅祝福,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2015年,当我的三卷历史文化散文集《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正式出版时,尽管他当时正遭受眼疾困扰,但仍然抽空为其作序。这份无私的情感与提携关爱,让我深切感受到他的恩情。
那次访问中,我带来了远方朋友送来的两瓶酒,以及酂城糟鱼作为礼物。在他家里,那种温馨而又有尊严的情态,让人感到敬佩。在共进午餐之前,他还送给我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刻着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话:“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些词句,在我们的交流中显得格外贴近,无需太多言语就能理解对方的心意。
后来,由于孙老师被邀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小说,以赋体形式表达,这项任务让他坚持工作,即使身处病痛之中也未曾放弃。当《永城赋》最终完成,它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也是对故乡深沉感情的一种宣泄。我对于他的努力充满钦佩,而这份友情,如同杜甫诗中的“今夕复何夕”,在离别聚首之间不断涌现。
2016年的某个日子里,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设立创作基地并将其命名为“太丘书院”时,他们向孙利先生托请我去寻求他的题字支持。在这个决定下,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提出要举行一次家庭宴会。这让我意识到退休后的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探讨书法艺术和研读古文上,使平淡生活变得更加有韵致和深沉。我明白,对于一个拥有如此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那些静默传承下的智慧。而这种友情,如同那杯久候的大红葡萄酒,每一次品尝,都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