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犹如久酝成熟的美酒,在心间温润流转。我们虽不频繁相见,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如同岁月沉淀的醇香,愈发令人怀念。我与他初识于少年时,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让我成为追求者之一。随着文学之缘,我们渐成师生、挚友。孙老师出身永城刘河乡,一介书生十八岁便远离家园求学五十余年,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也是永城骄傲。我虽然在永城,而他在郑州,我们之间虽隔千里,但电话一通即可沟通节日问候,这份友情就此展现。
2012年,当我的散文集即将出版,我前往郑州校对清样,便顺道拜访了孙老师。他面带喜色,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光彩。在2015年,我出版三卷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而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倾注了无尽的情感,为序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为了撰写《永城赋》,尽管他病中工作,却抱病考察,搜集资料,不辞辛苦,以600多字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并用行草书体书写完成。这份赤子之情跃然纸上,是我对他的钦敬所致。而后来,在河南省作家协会设立太丘古镇创作基地时,他慷慨地题匾“太丘书院”,这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友谊。
直到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与孙老师告别,那一刻,就想起杜甫诗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朋友间相聚时的心意,无话不谈的情趣,都显得时间飞逝。一段时间过去,我们之间再次重逢,就像山静云动、惠风广布,只为传递那份深厚的情谊。
正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传统经典智慧和探索艺术之乐,而这些都是照亮他生活信念之光。在我们分手的时候,我想起了一首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那是我对他的感激和尊敬,那些回忆成了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夸张且真实的地球朋友链条代码,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盛宴,每一次分别都是一段难忘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