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我有一个亲如手足的伙伴。那份深厚的情谊,如同下雨天共用一把伞,不惜一人淋湿,也不愿对方受湿。然而,这份情谊最终因彼此放弃而消散。我们分开了,一起上不同的学校,那段时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减少。
大学期间,我们偶尔会相聚,但随着生活的忙碌和工作的压力,我们逐渐疏远。当我尚未毕业,她已经结婚,而我依旧未踏入婚姻殿堂。在一次再次相遇中,尴尬感充盈空气,只能以客套话敷衍过去。我望向她的背影,仿佛面前是一个陌生人。
文化差异、成长环境以及交友圈所导致的人际关系渐行渐远,最终不了了之。这份友情虽美好,却只适合曾经共同度过的岁月。当我们长大后,由于种种差异,我们失去了共同语言。我留下这份记忆,便已足够。
若是强求持续联系,最终也可能不了了之,或许还会感到付出多而收获少。心理落差让我们失去前进动力。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都是我主动寻找他们,而他们对我的联系稀缺。这一切,是因为各自忙碌,无暇顾及。此刻,当我反思往昔,那些挫败与遗憾似乎都显得那么浅薄。
初中时也有几个要好的伙伴,他们讲义气,即便有小插曲,也逐渐化为要好。但高中时期,没有收获真正可靠的朋友,因为大家都忙于学习,没有时间去交换感情。而在大学里,这个时代更是充满心机,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只露真容后才让我惊讶并习惯。
大学虽然轻松,但学业沉重,使得彼此有机会交流和了解。但即使如此,我仍保持单纯,对待世界观念也老实巴交。在我的眼里,再无当初那般简单无忧。不过,即便是在职场上,我没有遭遇到大学那种勾心斗角,也许是因为说话能力不足,让自己成为宿舍分裂的一方,被排斥成了旁观者。
尽管说来学校时代的友情纯真无瑕,但我觉得还是算了吧。寝室里的室友,有一个特别亲近,也就足矣。不过,就这样不再联络,一切归于平静,各自追求自己的梦想,让距离拉开。而工作后的同事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学生时代培养出的那种深厚关系,只能称作同事罢了。如果不是离开公司或某些特殊情况,这种距离就显得很自然很多。
总之,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出现朋友,但如果不能求同存异,便容易错失许多潜在的宝贵缘分。在职场积累人脉,同时珍视那些性格合得来的朋友其实并不值得,因为你的这些“助手”可以提醒你看到不可见的事实,从而促使你成长。你是否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那么请改变自己吧!我们的生命中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态去交往,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促进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