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深刻体会到,交友的境界往往与人品和价值观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我记得结婚时要购物票,买家电都需要排队,那时候的相声作品常讽刺不正之风。人们为了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不惜以自己认识的人为荣,这种功利性交友显而易见。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有些人死心塌地想加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以微信好友数来衡量自己的重要性,但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真正有实力的朋友自然会主动找你,而不是你去攀附。苏东坡能在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能既求同又存异。

管宁割席绝交华歆,因为对方在发现金子时看了就扔,也因为官员轿舆过后他跑去看看热闹。这两点小事让管宁认为华歆见利忘义,便与其绝交。然而,华歆后来成为魏国重臣,其清廉、节俭之德令人敬仰。

富兰克林通过借阅一本书而成为国会议员的支持者,这也是一种高雅且珍贵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他意识到了读书这一共同兴趣,让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支持者变成了他的朋友。这让我思考,无论是在什么社会环境下,真诚、尊重和共同价值观都是建立深厚友情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而那些追求名利场上的“人脉”、“朋友圈”,不过是表面的浮云,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实力来决定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