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存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醇厚。孙荪老师,不仅是我的文学偶像,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朋友。他年长我十多岁,但由于我们共同对文学的热爱,他成为了我追求知识与才华的榜样。
孙老师出生于河南永城刘河乡,从十八岁便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旅,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五十余年,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在文学评论、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名声鹊起,是永城人骄傲的一员。我虽然在永城,而他则在郑州,我们之间相见不频繁,但每当节日或特殊时刻,我总能感受到他那份深深的情谊。
2012年的某个时候,我因为要出版一本散文集,便前往郑州拜访孙老师。那时,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的作品,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而2015年,当我出版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时,尽管他当时正患眼疾,但仍旧欣然作序,用他的字里行间倾注了无尽的情怀。
孙老师喜欢好酒,有量,而且是个品味独特的人。记得一次去他家取序文的时候,我带上了两瓶远方朋友送来的酒,以及酂城糟鱼,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喜好的东西。在那次相聚中,我们用诗人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况味:“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首离别聚首之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飞逝,也让我们的友情更加珍贵。
后来,当河南省作家协会决定设立创作基地太丘古镇,并将其命名为“太丘书院”,他们就托我向孙老师求题匾。这件事情让孙老师感到非常荣幸,即使身处病痛之中,也坚持完成了这项工作。他的退休生活并没有减少对书法艺术和古文研究的热情,而是用这些事业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平凡的一天充满韵致和深沉。
最终,每一次分别,都让我想起那句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真正纯粹的情谊,它就像美酒一样,与时间一起变老,却也更香醇。此刻,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存真挚,就能感受到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温暖的心灵纽带——友情,如同久存而又愈发美好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