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酒,孙荪老师的光辉岁月,让我心中泛起一股特殊的情感。尽管我们不常见面,但那种深厚的情谊就像美酒一样,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醇厚。孙荪老师比我大十多岁,是我少年时期仰慕的人,他以其学识和才华吸引了我。随着文学的相遇,我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他成为了我的老师和挚友。

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便踏上了求学之路,一直坚持至今,五十余年。他以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是永城人的骄傲。我与他虽然同乡,但由于住在不同的地方,见面的机会稀少。但每当节日,我总会给他打电话问候,那份友情就在这简单的交流中得到了体现。

2012年,当我的散文集即将出版时,我去郑州校对清样,也顺便去了孙老师那儿。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的出版,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光彩。在2015年,我出版了一本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没有推辞,就为这部作品作序,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尽情怀让人感动。

他的生活虽有所改变,但提携、关爱和期许依旧如故。当出版社催稿时,我们约定去他家取序言。那时候听说过孙老师好酒有量,所以带了一些远方朋友送来的酒,以及永城名产——酂城糟鱼。当我们相聚时,他笑容满面,既有长者的威严,又显得低调,这种性格更加增添了我的尊敬。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首诗描绘离别重逢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的况味。而朋友间相聚时那种亲切与热望,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都让我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我们不得不分别,只能留下深深地鞠躬致意。

后来,由于他的文学成就及声望,永城市委领导邀请他以赋体形式撰写一篇涵盖 永城历史文化的文章。这次工作虽然因为病痛而困难,但他仍然抱病坚持,以写《永城赋》为己任。他两次到 永 城实地考察,并且数易其稿,与各界人士征集意见,最终用600多字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 永 城赋》。最后,他还用自己擅长行草书体,将此文恭恭敬敬地书写好,并送给故乡,使赤子情怀跃然纸上。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时,他们托我向孙老师求一幅题匾,上刻“太丘书院”。孙老师当即应允,并建议开一次小型晚宴。在那天,他接到消息后,即嘱咐要开怀畅饮,而考虑到他的眼疾,便只进行轻松聊天,没有做到畅饮。在闲谈中,我才了解到退休后的孙先生,把精力主要放在探讨书法艺术和研读古文上,使平凡日子充满韵致和深沉,而减少浮躁热闹与喧嚣。孔子的教诲:“德不孤必有邻”,正是照亮他生活信念之光的一盏灯塔。

直至红日西坠,我们依依不舍地道了别,那一刹那,便想起了一首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酒,它们通过岁月变得更香更醇,更值得珍惜。此刻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心灵印记。我心存感激,因为拥有这样一个能够跨越空间时间的大师级人物作为支持者,在忙碌的人生旅途中给我力量,让我不断前进,不断追求卓越。这就是真挚友谊——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感纽带,它在我们的生命里闪耀着温暖而坚固的地球色彩。不论未来怎样变迁,或许有一天,你也能找到这样的伙伴,用你的方式记录下你们共同度过的一瞬间,以证明那些曾经发生但又似乎虚幻的事实,如同星辰一般永久存在于你的记忆之海里。你是否愿意相信,这份感情会持续存在,就像你内心最宝贵的心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