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生命中错过的室友情,像繁星点点,却又如云烟飘散。小学时,我有一个好朋友,那种友谊让人难以忘怀。在下雨天,她总是愿意和我一起打伞,即使淋湿,也不愿让我多受寒。然而,这份情谊最终因我们彼此没有坚持而消散了。

小学毕业后,我们各自上了不同的学校。她选择了放弃学业,而我继续深造。大学期间,我偶尔回家探望,但她已经结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我尝试联系,但那份尴尬让我们渐行渐远,直至完全失去联系。

文化差异、环境不同、交际圈的隔阂,让我们的关系逐渐疏远,最终不了了之。我感到遗憾,但也明白那种友谊只适合曾经的岁月。当我们长大,差异导致缺乏共同语言,把那份美好留在心底已足够。

若强求持续联系,最终也是不了了之,或许会觉得付出多收获少。心理落差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都刻意与她们保持联系,他们却越来越少主动找我接触。

原因简单:忙碌和时间不足成了借口。开始时聚会频繁,但随着成熟和忙碌,它们变得稀少。如果对方真当你是朋友,就不会有那么多理由。而且,我们习惯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从不反思事实是否准确。

等到受伤之后,我们才醒悟,原来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深入了解或发现问题。一颗善于隐藏的心,没有抵抗风雨的勇气。在初中,有个讲义气的小伙伴们开始有些小冲突,但终于成为要好的朋友,一直到现在还能交流。但高中时代,没有收获真正的朋友,因为大家太忙于学习。

步入大学,是心机时代,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不仅如此,更学会习惯这种状态。不过,在这轻松一些的时候,也能找到些别的情感纽带。我还是比较单纯,对待人生处世学到了很多,但是成长代价高昂,我也老了一些。在处理事情时,再无当初那样单纯。

即便如此,我认为工作后的经历,并未遇到大学里的勾心斗角可能是因为我的话语能力不足。在宿舍分为两派,我保持中立,被排斥。这就是我的大学体验之一。虽然说学校中的友情纯真,可我觉得算了,只需要寝室里那个要好的室友就足够。那段时间过去,如同流水,不再相见各寻各路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自然而然地走远了。

至于工作中的同事们,只能称其为同事,与学生时代培养出的友情不同。除非离开公司,不然保持一定距离较好,有些同事交心但结局并不理想。这是那些关系良好的朋友,其实,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出现这些人的生命中。但是我并未做到求同存异,所以失去了许多潜在的朋友。工作中积累人脉,而只选择性格合得来的朋友,这样很不值得,因为他们对你的生活可能提供帮助。你无法看到的事实,他们会提醒你,因此,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请改变一下吧!我们的生命中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去交往,那样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同时我们的进步也将加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