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借钱给了一个梦想着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同学。不是她冷漠无情,而是他太过自信,自己手头空空如也,但为了这个同学,他竟然四处奔波借钱。当然,他首先找到了她。她气得要发疯,说他脑袋有病,上个月的生活费还由她来供给。她要求他赶紧收回这份好意,这一年的头,她不借钱能把人逼死。他固执己见,说已经答应了同学,绝不会反悔。她便聪明地提出替他摆脱困境,但他依旧坚持己见。
最终,她说不如掏出一千元,让它算作送礼。他却说不要她的帮助,他正忙着向别人借钱,请勿打扰他。她终于忍无可忍,愤怒地说,那就把笔记本电脑卖掉。笔记本电脑曾经是他的心血赠予,因为她曾经说,要是在床边听音乐写作,是她的幸福之事。那时候,她还告诉过他,这台电脑带有一种定情的味道,就像是一枚戒指。而现在,她主动提出了卖掉,那台电脑,对他们而言,就像是承载着许多故事和感受。
争吵并非始于是否借钱的问题,而是关于感情、责任和对彼此未来期待的深刻差异。一开始,他们俩火眼金睛互相攻伐;吵到最后,他们的心凉透了。
尽管没有卖掉那台笔记本,但她的善意还是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他也尽力从有限的资源中抽取出来,为他们共同度过难关。但在争吵中,他们都伤害对方的情感,不知对方这样想的时候,也许会感到一种哀痛。
再次相遇是在网上,当看到书籍尚未送达时,她问及时效问题。他轻描淡写地回答:“那我直接去书店为你买。”她的疑惑转化为惊讶:“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温柔了?”
“我因为我们现在只是一般朋友嘛,”他的回答让她意识到,“朋友的事儿总要竭尽全力满足”,家人的恩爱与生分之间不同。“家人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吵得很凶,但是当夜幕降临,我依然能用我的怀抱安慰你。”
“做你的朋友,可以得到你的尊敬,因为你义气、守信。”他的信条昭示着:可以冒犯家人,却不能背叛朋友。在那个瞬间,她明白做他的家人虽然有时候委屈,却也有甜蜜之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人选,只有人选才能被放弃。
离开那台象征着许多回忆的小小机器时,泪水沿脸颊滑落——因为从骨子里,她真的不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