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孙荪老师,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和他虽然不常往来,可是那种友情早已埋藏在心底,一如美酒,时间愈久,愈感淳厚。

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永城刘河乡人,以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之姿,一直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他是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大家,对于他的才华与学识,我自幼便仰慕不已。后来因为文学而拜访他的次数多了,他逐渐地成为我的老师和挚友。

尽管我们虽是乡党,但我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相见一面却有诸多不便,但平时一个电话,节日一句问候,都足以表达彼此间的情谊。在2012年的春天,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将付梓,我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去看望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为我的作品祝贺,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拙作增添了一份光彩。

几年之后,当我出版了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未曾推辞,就为我的作品作序。他那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怀,更是我难忘的一份记忆。这段期间,我们之间除了深厚的情谊,更是在文字上的交流与互助中成长。

一次因出版社催稿,我们约定前往他家取序文。那日,我带上了远方朋友送来的两瓶美酒,以及酂城糟鱼—— 永城的名产。孙老师出门相迎,那笑容温暖而真诚,让我更钦佩他的高尚品格。当夜晚,我们共赏灯烛光,与杜甫诗中的“今夕复何夕”等意同好处。我俩谈笑风生,无话不谈,如同隔世重逢般难得。

随后,他受聘撰写《永城赋》,为了这篇文章,即使病体未痊愈也坚持完成,并亲手书写,以示对故土的敬爱。在2016年1月,当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时,他又应允题匾“太丘书院”,展现出他对艺术事业无限热忱及对故乡无尽牵挂。而这一切,全都源于那份深沉而纯真的友情——像海一样宽广,又像酒一样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