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存的美酒,岁月中愈发醇厚;友情链接交换,让这份珍贵的酒液在心间流淌不息。记得孙荪老师,那种特殊的情感,就像一壶未曾打开的老酒,埋藏在心底,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芬芳。
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我少年时期仰慕之人。后来,我们通过文学的共同兴趣相遇,他逐渐成为我的导师和挚友。他是永城刘河乡的人,从十八岁便踏上求学之路,一直到现在,他以其道德文章和才华赢得了天下人的赞誉,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典范,也是我们永城人的骄傲。
尽管我们住在不同的城市,我无法经常与他见面,但我们的友情却始终如一。每当节日临近,我会给他打电话问候,而他则总是在忙碌之余抽空为我写序言,或题字给我。这份彼此关怀,在平凡的一句问候中展现无声。
2012年,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将出版,我前往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
几年后,当我的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出版时,孙老师又再次挺身而出,为它撰写序言,即使那时他已经患上了眼疾,这份忠诚与关爱仍旧如同江山不变地存在于他的文字中。
为了《永城赋》,孙老师抱病工作,用自己的行草书体书写了一幅精美的字样,以此表达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并将其赠送给了故土。在这样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记录和传承那些值得铭记的事物,以及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和热忱。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设立创作基地,便有人托我向孙老师求助题匾。我回忆起那次探讨古籍、品鉴诗词的情景,便知道退休后的孙老师,其实已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古代文化艺术上,使他的日子充满了韵味,同时也减少了浮躁生活中的喧嚣。而这个过程,就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那些经典智慧照亮着他的生活道路,让人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呼唤——“德不孤,必有邻”。
直至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充满温馨与智慧的地方。那一刻,无数思绪涌现,如诗意般流淌:“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朋友之间相聚离别,更显得时间飞逝,而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又正是“友情如酒”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