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他的名字,就像一杯古老的美酒,让人在少年时便仰慕不已。我们虽非同乡,但我对他的敬仰,如同永城的名产酂城糟鱼,香浓而久远。

记得那年,我将出版散文集,带着拙作去郑州校对清样时,不经意间重逢了他。他仿佛是永城的骄傲,一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大家。在我的作品上,他题写了书名,那份兴奋和祝贺,如同春风化雨,让我的心生暖意。

后来,我又出版了一本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亲笔为其撰序。那份关怀和期许,如同杜甫诗中的离别聚首——“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他用自己的行草书体,为故乡写下《永城赋》,那份赤子情怀,在纸上跳跃。

2016年,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设立太丘古镇创作基地时,他们托我向孙老师求题匾。这一次,他应允了,并且邀请我开怀畅饮,只可惜考虑到他的健康,我们只能浅尝辄止。闲谈中,我才知道他退休后,将精力投入于探讨书法艺术与研读古文,使生活充满韵致与深沉,而不再追逐浮躁与喧嚣。

直至日落西山,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我想起一句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友情如酒,无论时间如何流转,都能在心底淳厚地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