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如同久酝酿的美酒,岁月交加后更加醇厚。我们虽然不常相见,但那种深厚的情谊,在心中早已种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显现其珍贵。在少年时,我因仰慕他的学识与才华,便成为追随者。随着文学之缘,我们的交流日益频繁,他逐渐成为我的师傅和挚友。
孙老师出生于永城刘河乡,一介书生,他在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五十多年来,以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一位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虽与他同为乡党,但我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偶遇却有许多不便;平时只有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便能体会彼此间深厚的情谊。
2012年,当我的散文集即将出版,我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访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而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百忙之中作序,为我倾注无尽的情怀。
每一次见面,都如同杜甫那首描写离别聚首诗中的“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朋友间相见时的心切与热望,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都显得时间飞快。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邀我至书房,将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送给我,那是唐朝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我们之间真是心有灵犀,看似轻描淡写,却胜过千言万语。
后来,当他被盛邀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文章时,即使抱病工作,也坚持完成《永城赋》,并用自己擅长行草书体恭敬地书写好,并赠予故乡。那赤子情怀跃然纸上,让人感动良多。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决定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而要征询孙利先生请他题匾内容为“太丘书院”时,他当即应允,并表示一定要开怀畅饮。这次宴席虽未能完全畅饮,但闲谈中透露出的生活节奏和对传统艺术研究的投入,使这段日子充满韵致和深沉。此刻,只愿借孔子的话作为信念之光:“德不孤,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