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生命中错过的友情,如同远方星光,璀璨夺目,却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渐淡出视线。小学时,我与一个朋友共享雨伞,不愿对方受湿,而这份情谊最终随风而逝。分隔我们的是不是岁月,而是彼此心中的犹豫。

小学毕业后,我们各自迈向不同的校园,再后来,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路径。我虽然不断前行,但联系变得稀疏。她结婚了,我未曾得到通知,错过了一次重逢。而我尚未踏入婚姻之门,她的孩子已能步履自如,这种尴尬让人难以言语,只能客套几句便告一段落。

文化差异、生长环境和交友圈都为我们的关系画上了休止符。这种友情虽美好,但只适合往昔。那时,我们共同语言丰富,现在却显得那么陌生。我留下那份美好,在心底珍藏,便足矣。如果强求,那也只是徒劳无功,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心理落差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回家总是主动联络,但她们找我却越来越少。在忙碌和各种借口面前,我们习惯于听自己想听,看自己想看,从不深究是否真实。当受伤到一定程度,我们才醒悟: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发现问题。

初中时,有个讲义气的朋友,即使有小插曲,也最终成为要好的伙伴直至今仍保持联系。但高中则不同,大家各忙各事,没有多余时间交朋友。大学,则是心机横生的时代,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只有在轻松的时候才会展露本真身。

大学期间,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但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是我的心态老化。当我对事物看待时,再也没有当初纯真的眼神。我觉得即使工作以后,也未遇到像大学那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可能是我不善言辞导致。此外宿舍内分成了两派,我选择中立,结果成了排挤对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体验之一端。

尽管学校时代的友情被认为纯真,但是我觉得这条路并不重要。寝室里的室友,有一个真正要好的朋友,就足够了。但随着时间推移,一切渐行渐远,每个人追寻着自己想要的事物。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经常说:“青春就像一场梦。”至于工作之后相识的人,他们通常只能称作同事,而非真正的朋友,因为彼此之间缺乏学生时代培养出的那种深厚的情谊。一旦离开公司,那些“知己”们很快就会消散在空气里,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