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电影《囧妈》我才想与父母的关系,而是《囧妈》戳中了心尖上的某个点,让心里的想法不吐不快。为什么过去有一句流行话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让你穿秋裤,有一种吃叫妈妈觉得你饿…… 妈妈那种超越边界的爱、无微不至的爱,源自于她心里“我是你妈妈啊,我是为了你好”的坚如磐石的理念。
而,孩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总是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要摆脱任何可能的对他的实施控制的人。你上一次拥抱 мамa是什么时候? 这真是一个大问题,农村长大的孩子只有小时候才会被mama抱在怀里,长大之后哪里有机会和mama拥抱?
就像十年前,母亲来城市里帮着看孩子,在她生日那天,给她买了鲜花,她却生气地说:“还不如买些大白菜回来,不能吃不能穿的大概什么用?”第二年,不买花了,带她去饭店吃饭。她却说:“自家人跑那里吃啥饭,有那钱在家里能吃好几顿……”跟她解释说:“今天你生日就不劳动了,只要吃饭。”她却说:“不要让我干活,你们不会去做饭吗?”
好吧好吧,一顿好的饭并没有吃出好的心情。所以后来父母生日的时候,我们开始习惯性地购买衣服作为礼物,这虽然不能当作食物,但至少可以穿着。母亲还是会说:“花那钱干啥,又不是没衣服穿!”
但慢慢地,他们已经不再排斥去餐厅用餐,因为生活在城市久远,他们知道这才是一个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之一。虽然如此,但像亲人之间拥抱的情景我们还是陌生的,无从谈起。我是我爸爸的手足,是为我的子孙好,从来不会害他们。
那个时候我们之间的一场战争,就是一场无法调和的心灵冲突,即便你试图逃离,但也找不到路,只能期待“翅膀硬起来”的那一天。而那些能够理解女儿(儿子)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离开父母更远一点点的人,那就是那些懂得如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需求又不会伤害他人的智者。
当我们成为了父母,却在思索,“这个孩子如果他再听话一点该多好啊,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让他玩的时候他才玩”。岂不知,这个社会之所以进步正因为下一代人敢于打破上一代人的束缚。这就是一个矛盾,没有办法解决。
因为时代是在发展中的,上一辈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下一辈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以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我们的期望。而这段时间间隔,是不可逆转历史经济社会留下的烙印,也是我们与父母之间最深刻感情纠葛的地方。
直到某个瞬间开悟,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父亲母亲的心意良苦,而这种开悟需要岁月积累,也需要某个节点突然明确。这就是我和mama之间的情感纽带,它决定了一切世界关系。一路走过来,我一直是个敢于反抗的声音,对很多领导都曾站出来质疑过,并且坚持站在正义的一方。不过,他们给予我的指责足够让我忙碌一年半载。但有时,看待一些领导的问题,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应该有人教训一下。但作为下属,对领导并没有责任指导其他人,却总是不忍视而忽略这些行为。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仿佛回到了与母亲顶嘴时期,那种习惯性的立场使我以为看到了全局,而实际上未必如此。
生活工作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角色,他们对下属通常很宽容,对上司则严格要求,每件事情都会据理力争,即使毫无道理也要争三分。如果碰巧遇见开明领袖,还算可取;否则,就将逐渐边缘化,最终郁郁寡欢终身。在那些拥有融洽家庭关系的人身上,你几乎看不到他们对任何事都不较真,因为他们心里既没有难以启齿的心结,也没有跨不过的小障碍。而一个人如何处理与亲友关系,可以直接透露出其内心世界,与亲近之人的态度也是判断一个人品德的一个重要标尺。
或许,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我们都是在学着如何与我们的父亲母亲相处。当我们年幼无知,以依赖为基础,以信任为本,我们全然相信彼此;然而,当意识觉醒后的自我意识增强,我们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逃离这一束缚产生矛盾。随着知识增长及外界了解,你会越来越发现你的父亲母亲“不可理喻”,然后变得更加叛逆,更倾向于独立处理个人事务,即便有南墙撞击头破血流的情况仍旧拒绝回头。这其实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奔跑方向不同的两代人,在彼此眼中渐渐模糊”。
然而实际上,我们不知道或者忘记,或许,他们所有决策只是为了让我们避免经历他们曾经面临过的一切“坎坷”。但我们执迷于相信自己比它们更强大,更高明。孩童听闻不了父亲的话语;父亲瞄准不了孩童思考;这是许多家庭共同状态直到孩童成熟锐气尽失,将往昔错失之路复述始知这些年来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什么。那是一次重返家的旅程,一颗平静的心境涌现出慈悲宁静,或许,这部电影、这些思绪成为打开智慧钥匙及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