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应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真正的朋友,不仅不会在风雨无情的时刻消失,更不可能在酒肉交欢的聚会中孤立无援。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提出了质疑,世间那些平日里只在巷尾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的人,是不是就叫做真朋友?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柳宗元被调往柳州,而刘禹锡则要去偏远的播州任职。在这个时候,柳宗元主动请求换位,他愿意为了友人而冒着朝廷重罚,这种忠诚和勇气让韩愈感慨万千。他说:“士穷乃见节义!”朋友是谁?就是能在你困难时刻,无条件帮助你的那个人。
当然,在世俗世界里,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有些过头,有些傻。但历史上有许多例证表明,这样的抵制并非罕见。比如范仲淹被贬至饶州,大臣们都选择沉默,而只有几个不知好歹之人,为范仲淹的事冒死力争。集赞校理余靖直言皇帝,将结果自己也遭贬;馆阁校勘尹洙更是不顾个人安危,对皇帝直言,以此作为朋党,也被贬;欧阳修甚至直接责骂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令。
当范仲淹赴任,上路送行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李纮和王质亲自到郊外与他道别。这次事件激起了一些人的讥笑,但王质以坚定的语气回应:“能够与范仲淅为友,便是我的幸事。”这些故事记录于《宋史纪事本末》。
我曾经讲述这些人物,他们不仅是范仲淅的朋友,更是民族的脊梁骨。我问你们,他们想得到什么呢?苏辙写给欧阳修的一篇文章中,说尽管后来欧阳修升官,但仍然推辞了由范仲淅推荐的提拔机会,他说:“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意思是我帮助你,没有任何私心,只是在一起降职可以,一起升迁就免了吧。
这种纯粹、干净的情谊,与追求利益截然不同。而年轻的时候,我读到荀巨伯救友一案,那个胡人攻打郡县,却因为荀巨伯不肯逃走而班师退兵。这类义薄云天的人物,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