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应在困境中彼此看见。真正的朋友,不仅在春风得意的光鲜地相遇,也不止在觥筹交错的热闹场合。韩愈在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提问,平日里那些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的人,有几人真是真朋友?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柳宗元回到朝廷后,他听说友人刘禹锡被贬播州,而自己也要调任柳州刺史,便向朝廷请求愿与刘禹锡交换任职。哪怕因此再次得罪朝廷,他也不后悔。韩愈赞叹道:“士穷乃见节义!”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无私帮助你,在你的困境里伸出援手的人。当世俗世界中的精明人看来,这样的行为或许有些过分,有些痴狂。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就像范仲淹被贬饶州时,大多数大臣都选择缄默保全自身,却有几个不知好歹之人,为范仲淹的事冒死力争,如集赞校理余靖和馆阁校勘尹洙,他们直接面对皇帝,为范仲淹果直其情,结果均遭贬官。而欧阳修则直接书信责骂谏官高若讷,对于范仲淞非罪而被贬一事深表不满,但他也最终遭到了贬官。此时,只有李纮和王质两位学者亲自送别范仲淞,上路时几乎无一人为之送行。

有人讥笑王质为何如此坚持与这样一个人做朋友,王质以坚定的话语回应:“能得以跟范做朋友,是我一生幸事。”这些故事记载于《宋史纪事本末》。

当我讲述这些人物的时候,我说他们并非只是一般的友情,更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我曾经用这几个人的名字作为民族脊梁的象征。这一切似乎有些傻、有些迂,但它们反映了某种纯粹的情感,一种超越利益考量的情感追求。

年轻时候,我读过荀巨伯的一段故事。他探望远方病重的友人,却恰逢胡人的侵扰。尽管身处危险,他仍然决定留下,与敌军共赴死亡,而不是逃跑。当胡人们询问为什么没有一起逃走时,他回答:“因为我的病重伙伴不能独自一人面对危险。”这种忠诚与勇气,让我印象深刻,并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这个民族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英雄们?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发现,我们这个民族确实拥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对正义、忠诚和友情的坚守。在私生活中,他们表现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利益的大义凛然,都让我们感到敬佩。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真朋友”,也是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