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应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真正的朋友,不仅不会在风雨无情的时刻消失,更不可能在酒肉交错的喧闹场合停留。韩愈在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提出了质疑,他说那些平日里聚居于巷尾相互倾慕,酒食游戏并肩共赏,握手言欢到肺腑相亲,指天发誓誓死不离的人,未必就是真朋友。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年,柳宗元回到朝廷时得知友人刘禹锡被贬至偏远之地播州,而刘禹锡还需携带母亲同往赴任。此时柳宗元也要调任柳州刺史,便向朝廷提出愿意与刘禹锡交换位置,即便因此再次得罪朝廷,也坚决不后悔。韩愈赞叹道:“士穷乃见节义!”朋友是谁?朋友正是你困境中的那位,无条件帮助你的伴侣。当世俗世界的精明人看来,这样的行为有些古怪,有些愚蠢然而历史上类似超越常理的事迹似乎并不罕见。

范仲淹被贬至饶州,大臣们都保持沉默,只有几个不知深浅之人冒死力争。他的一位校理余靖就直接向皇帝进言,为范仲淹果真心为公,请皇帝收回成命,但结果余靖也遭到了贬官。而馆阁校勘尹洙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既师亦友于范仲淹,那么即使他有罪自己也不能苟免,因此他也随之遭受了牵连。而欧阳修则直接责骂谏官高若讷,说范仲淹果非犯而被贬,你却不能为他辩护,还能出入朝堂,又何以面对世人的羞耻?最终欧阳修也因此被贬。但当范仲淞赴任途中,被送行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李纮和王质这两个人独自一人外出与他告别。在这背后的故事,是《宋史纪事本末》所记载。

我曾在课堂上讲述这些人的时候,我说,他们不仅是彼此间的兄弟,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问你,现在想想,这些人的行为,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傻、太纯粛呢?

苏轼写给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中提到,当时有人想要提拔欧阳修,但欧阳修笑着拒绝说:“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意思是我为了你鸣冤,不图任何回报,就算一起降职也是可以接受,但是一起升迁就不要了。这一番话充满了坚定和清澈,让我们思考,在追求正义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只为了利益或者荣誉?

读完这些故事,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里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人物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上,这样的人确实存在,比比皆是。

这个故事结束之后,它给我的感觉很温暖。我相信,在私生活中的诚挚关怀,以及国家的大义凛然之间,我们应该寻找这样的伙伴,因为他们既能成为我们的好友,也能够成为我们信仰和行动上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