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说“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真理。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年轻人结婚时不得不依赖朋友帮助购买日常用品,如立柜、沙发、自行车和缝纫机等,这些物品的购置都需要购物票,更别提电冰箱和电视机了。那时,有许多相声作品讽刺了不正之风,比如高英培和范振钰的相声中那个“万能胶”的角色,以及徐姐那样的经典人物。这种交友方式显得功利且缺乏诚意,因此,“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一说法虽然被广泛传颂,但其内涵却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功利性的表现。有些人渴望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人脉圈,以为通过加好友或参加某些社群,就能够融入其中。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人脉往往建立在共同地位或力量基础上。如果你自身能力不足,没有与圈子里人的价值匹配,那么你的所谓“我的朋友谁谁谁”、“我和某某很熟”的话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景,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攀附行为。

市场上还存在诸多关于如何快速构建有用人脉圈子的付费课程,而这些课程是否真的有效,则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只有当你变得足够强大,不再刻意寻找“人脉”,那么真正重要的人才会主动找到你;如果你能力不足,那么所有努力构建的人脉都是无用的建筑。

苏东坡拥有遍布天下的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能够找到与每个人共鸣的地方,同时也能容忍彼此之间的差异。这就是苏东坡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与黄庭坚这样的性格迥异之人,即便开玩笑嘲讽对方字体,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情谊。

然而,并非所有关系都需要如此严苛。一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展示了管宁割席绝交华歆的情况,其原因并非由于巨大的分歧,而是因为两人的小节上的不同态度。而华歆后来成为了魏国重臣,他的一生清廉而高尚,展现了一种超越权势的手段去选择真挚关系的一种境界。

最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讲述了自己通过书籍赢得一个资深国会议员为友的事迹。这一相同兴趣让两个原本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人成为知己,这也是另一种交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