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故事,好比醇酒,一杯浸醉千年。孙荪老师,他的名字,就如同一壶久酝熟了的美酒,等待着我们去品尝那深沉的情谊。他的学识与才气,在我少年时代就已如星辰般吸引着我,我们虽不常相见,却在心中留下了一份难以言说的友情。

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五十余年,他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大家,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和他虽然是乡党,但因远隔两地,我们只能偶尔通过电话保持联系,那些问候之声,便是我对他无尽感激的心意。

2012年的秋天,我将要出版一本散文集,顺便前往郑州校对清样时,我决定拜访孙老师。他面带兴奋,对我的成就表示祝贺,并且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无限光彩。后来,当我出版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又为其撰写序言,即使他当时还患有眼疾,他仍旧倾注了满怀的关爱和期许。

记得一次我带着远方朋友送的酒以及酂城糟鱼去看望他,那日子里,我们共同分享着欢笑与愁苦,如同杜甫诗中的“今夕复何夕”般珍惜。那段时间过得飞快,一晃而逝,只剩下那份难忘的情谊和彼此之间深刻的共鸣。

后来,孙老师被邀请以赋体形式创作关于永城市史文化的一篇文章。他尽管身体不适,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坚持工作,不仅多次实地考察,还不断征求各界意见,最终用简洁而精妙的手法,将600字内凝聚出脍炙人口的《永城赋》。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时,我被托付去向孙老师求助题匾内容为“太丘书院”。孙老师即刻同意并且提醒我,要开怀畅饮,这让我明白退休后的他依然致力于探讨书法艺术和研读古文,使生活充满韵味,同时也少了一些浮躁和喧嚣。

直至日落西山,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一刹那间,便想起:“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酒,它静悄悄地潜入我们的心田,以一种无法言说的方式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