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如同久酝酿的美酒,年华一去不复返,却在心间留下深厚的滋味。自少年时因仰慕其学识而追随,他成为了我心中的老师和挚友。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每当电话响起,或是节日临近,我总能感受到彼此间那份难以言说的关怀。

记得2012年,我将即将出版的散文集带到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他兴高采烈,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后来,当我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出版时,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特意为之作序。这份用心和支持,让我感动至深。

一次偶然相约取序文之际,我带上了远方朋友送来的两瓶佳酒,以及永城名产——酂城糟鱼。孙老师笑颜满面,对待人生与架子成反比,这让我钦佩不已。在他家中,一杯接一杯,我们谈笑风生,那种亲切与热望如同杜甫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描绘一般。

后来,孙老师受邀以赋体撰写关于永城历史文化的一篇文章。他虽病重却坚持完成这项任务,用自己的行草书体书写完稿,并赠予故乡。这份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动无限。

又有一次,他被邀请为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所需题匾。当他知道这一事宜后,便表示愿意助一臂之力,并未推辞。此外,由于他的眼睛正在治疗阶段,他不得不推掉许多需要捉笔的事务。但对于《永城赋》,他决不会放弃,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终,《太丘书院》的题匾也由他的手笔完成,是他用自己擅长的手法铭刻下的文字。在这样的场合里,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敬意和温暖,无论是文学上的共鸣还是生活中的小确幸,都让我们这些追求真善美的人感到珍贵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