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计划经济年代,年轻人结婚很难不麻烦朋友,因为买立柜、沙发、自行车、缝纫机甚至双人床,都要购物票,更遑论电冰箱、电视机了。那时有不少相声作品是讽刺不正之风的。像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里那个“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还有“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徐姐,至今都是相声作品里的“经典人物”。当时,不正之风存在的土壤是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所以曾有人总以自己认识了多少“垄断行业”的人为荣,但这种交友的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多个朋友多条路”这话在很长时间被人挂在嘴边,大家都清楚这话中所附带的强烈功利性。

功利友在如今依然有着某种土壤。有人死乞白赖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层,以为自己加了某些人的微信,自然就是其中一员了,就进了所谓的圈子了,实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很多所谓的“朋友圈”是建立在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你根本没有可以与对方等量齐观的能量,没有与圈子里的人所相匹配的价值——那么,你所谓的“我的朋友谁谁谁”、“我和某某某很熟”,便只能是一种子虚乌有的演绎,是自嗨,带有极强的地位攀登属性。

至今,还有专门的小册子或网络文章讨论如何建立用处丰厚的人脉网络,或许还会出现课程,如:“一个月内建构优质的人脉社群”。别人才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是不可信的事。在我的看法,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不必刻意去寻找或者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网’;如果你的能力不足,那么你精心搭建起来的大框架,也不过是在沙地上筑塔一样无效。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他的好友遍天下,从学者到艺术家,他的手中都能拿出美酒佳肴来款待他们。这就谈到了苏东坡交友的情景:他能够找到共同点,同时也懂得容忍分歧。他永远能够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而黄庭坚,与他性格迥异却仍旧成了挚友。他对黄庭坚字体中的偏横感到开玩笑,而黄庭坚则对苏东坡字体中的偏横表示同样的嘲讽。当他们把这些小事情作为开玩笑的时候,他们从未让这些矛盾影响到他们之间真正的情谊,这本身就是一种深邃的情感智慧。

交往固然需要慎重考虑,但是不能过于苛求。在《世说新语》中,有记载管宁割席绝交华歆,并非因为两人间发生严重冲突或观念上的巨大差异,而仅仅因为两人偶尔发现了一块金子的态度不同,以及一次看到官员轿舆经过后的反应不同。这两件小事,让管宁认为华歆失去了君子的品质,因此选择终止其友情。而后来的历史表明,当管宁放弃华歆之后,他实际上错失了一位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的人士,因为华歆日后成为了魏文帝和魏明帝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之一,并且一直保持清廉,从未接受过任何赠礼,即使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也不屈服。这显示出了管宁对于真诚和忠诚的一种理解,也反映出一种超越平凡社会关系界限的心灵境界。

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提及,他早年梦想成为国会议员,但条件必须得到资深国会议员支持,而当时他并没有这样的联系。他意识到那位资深国会议员喜欢藏书,并且拥有一部珍贵独本书籍,便写信向对方提出借阅请求,并承诺一定归还完整。一开始,这只是试探性的动作,却意外获得了同意,而且通过阅读交流,最终形成了一段真挚的情谊。这一切起源于相同爱好的共鸣,对读书这一共同兴趣产生共鸣,使得原本并不属于同一社会阶层之间产生了解释,这也是一种非常特别而又值得学习的心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