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成功,保持内心的饥饿是关键。文/庄雅婷
我想分享三个朋友的故事,他们在我认识的普通人中显得特别幸运,似乎无论做什么都比别人容易。我更信任生活中的个体案例,而不是理论或流行书籍系统。为什么要讲他们的故事?因为在这几个不相识的人身上,我感受到了某种熟悉的气息。
男一号是我大学同学的一个朋友。他小时候家境贫困,智力也未见得突出,上学时基本被欺负。但我认识他是在他成为我的老板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事情除了开会,就是回忆苦日子和反问我:“你说,在我的同学里,我现在不是混得最有钱吗?”这是事实。我只能点头认同。在他三十岁那年,他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大约800万美元,从此走上了富裕之路。我们评论他,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并且你愿意努力,你一定能成功。他是一个只为赚钱而活的人,但同时懂得取舍,就像洛克菲勒将自己比喻成笼中的狮子,看什么都是肉,都想咬下来一口。
男二号是一个诗人。诗人通常被认为生活不能自理、过惨烈、苦逼,但这个人除了胸怀诗意,一本一本地出版诗集和小说外,很多时候看起来跟高级白领没区别,也没有恃才傲物或与现实隔阂,让人感觉真正的大人们既可出世又可入世,对红尘规则了如指掌,又懂得人情世故,这样才能放心追求纯粹的心灵。他洞察人的情绪变化,说自己从小在大市场长大,对讨价还价、眉高眼低的事早已习以为常。这对写诗和做生意都不是坏处。
女一号是我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位好友。她从小做事不顾后果,只图开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懂塞钱给同学代做作业配合考试作弊;谈恋爱时,没有一个男人不被她玩转,因为她没有目的,不需要结果也不需要财富,只为了开心,她想干什么就必须马上干,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她的日子却越来越好。你觉得她总会把自己玩死了吧,但真的永远不会死。她真是强悍的人生。
后来我们形容这种类型的人,用“动物本能”这一词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维持生存的本能,比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穿衣服等等。如果有人探讨身心平衡或宗教禅修,他们听着笑嘻嘻点头称是,但如果提及理想热情梦想主义,他们就会坚决不同意:你说什么都可以信,但是不要掩盖压抑自己的本能!这样的人实在太强大,因为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欲望,而是尽力去实现它。而这样的独立性态度在当下也非常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