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结婚真的是麻烦朋友出来的事情。买立柜、沙发、自行车、缝纫机甚至是双人床,都需要购物票,更别提电冰箱和电视机了。那时候,不正之风横行,相声作品里常常讽刺不正之风,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里的“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和“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徐姐,这些都是相声中的经典形象。当时,那种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的土壤下,不正之风盛行,有人以认识多少“垄断行业”的人为荣,但这种功利性的交友方式很快就显得过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虽然还挂在人们嘴边,但是大家也清楚它所承载的情感已经不是那么纯粹了。今天依然有人死乞白赖地想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他们以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自动成为其中一员。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文章,没有实力,没有与圈子里的人匹配价值——他们只能是一种虚幻的自我演绎,是一种攀附行为。
网上有很多关于如何建立有用的朋友圈或者教你一个月构建优质人脉圈子的付费课程,但这些都不过是空谈。在我看来,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人脉”,真正有能力的人自然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没能力,你建起的小圈子也是虚无缥缈。如果说苏东坡遍收天下的朋友,并且分布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那么他的交友境界是在求同存异,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也能搁置争议。
《世说新语》中记载管宁割席绝交华歆,并非因为重大矛盾,而是因小事分歧。这反映出管宁对品德的一致性要求。而华歆后来成为了栋梁人物,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任要职,却始终保持清廉,以至于魏文帝赐给他御衣,还给他的妻子儿女做衣服。《三国志》还记载了华歆拒金一事,他诚恳地将礼金退回给宾客,这不仅显示出他的清廉,也体现了一种做人的智慧。
富兰克林通过写信借阅书籍,与资深国会议员成为好朋友,这说明读书这一相同兴趣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层次,成为人们交流互助的手段。这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交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