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存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醇厚。尽管孙荪老师和我之间的交往不多,但那种深厚的情谊早已在心中根植,如同古老的葡萄园里成熟了几年的佳酿,越陈越香。

孙荪老师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那年便离开家乡求学,一直到五十余年,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在文学界声名远播,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典范,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与他虽为乡党,但我们相隔遥远,只能偶尔通电话或是在节日时互赠问候,这些小小的情意,便足以表达我们间深厚的情谊。

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访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的成就,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无限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一系列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即便身患眼疾,也特地撰写序言,以他的才华和情怀赞誉我的作品。

每当我们重逢,无论时间如何飞逝,都仿佛回到过去,那种亲切与热望如旧日一般,话语自然而然,无需多言。我曾带来两瓶朋友送来的好酒,以及酂城糟鱼作为礼物,他出门相迎时眉目传情,让我感受到一种难得的人品和胸襟。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首诗中的离别聚首之情,与我们的友情交汇,使得时间似乎静止,我们的心灵回到了那个共同追求知识与艺术的地方。尽管他邀请我共进午餐,但出版社的人等待着,我们只能暂别。但他还是给了我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刻有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就像我们的友谊一样简单却无法言喻。

后来,当永城市委领导邀请孙老师以赋体形式创作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文章时,他虽然抱病工作,却坚持完成《永城赋》,展现出了对故土的深沉感情。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提到:“为了写好《 永城赋》,我不得不推掉许多需要捉笔的事务,因为这是向故乡致敬,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通过他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脍炙人口的《 永城赋》并用行草书体精心书写,用真挚的情感将其献给故乡。这份赤子之心,如同久放于炉火中的铁质,而今已铸成了金字塔般坚固不可摧毁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