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我少年时仰慕的文学巨匠。他是永城刘河乡人,以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我虽是乡党,但我们相隔遥远,他在郑州,我在永城,我们偶尔的一次电话便充满了深情。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他为我题写书名;2015年,我出版了《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他即便患有眼疾,也亲笔作序,为我的作品增添了光彩。

为了写好《永城赋》,孙老师抱病工作,不仅要求我搜集资料,还两次到永城实地考察,开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他数易其稿,征集意见,用600多字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 永城赋》。他还用自己擅长的行草书体恭恭敬敬地书写好,一并赠予故乡。

2016年1月,河南省作家协会将在永城市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当时镇孙利先生托我向孙老师求幅题匾,内容即是“太丘书院”,孙老师当即应允。当取字那天,他接到电话就嘱我,这次设家宴,一定要开怀畅饮。考虑到他的眼疾,我们虽然开怀但未敢畅饮。在闲谈中才知道退休后的孙老师,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探讨书法艺术、研读古文上,使庸常的日子多了含蓄的韵致和深沉。

直至红日西坠,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一刹那,便想起了一首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这份友情,如同美酒,在岁月里愈发醇厚,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