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远的江水,绵延不绝,穿越时光的长河;友情链接系统,是这份无穷美酒的永恒杯弓。说起孙荪老师,我和他虽然不常往来,可是那种友情早已埋藏在心底,一如美酒,时间愈久,愈感淳厚。

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我少年时代仰慕的人物,因文学而拜访他的次数多了,他逐渐地成为我的老师和挚友。他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开始负笈求学,这五十余年的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和孙老师虽是乡党,但我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经常见面,但通过电话,我们彼此的情谊尽在其中。

2012年,当我的一本散文集即将付梓,我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去看望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表示祝贺,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不少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一部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孙老师百忙之中欣然作序,对我的作品倾注了无尽的情怀,即使他当时还患有眼疾,他还是为我写序。这中间除了一番情谊,更有提携、关爱、期许。

因出版社催稿,我相约去他家取序文。在临行前,我带了两瓶远方朋友送的酒,又买了酂城糟鱼作为礼物。当我到达他的住处时,他出门相迎,眼角眉梢都是笑,那种高雅与深沉,让我钦敬不已。“人生不相见,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首诗描写离别聚首的情景,使得我们共同度过的一个小时显得飞逝而快。

后来,由于孙老师的文学成就及声望,他被邀请以赋体形式撰写一篇涵盖永城历史文化的文章。他抱病工作,以至推掉许多需要捉笔的事务,只为了完成《永城赋》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成《 永城赋》之后,他用自己擅长行草书体书写好,并赠予故乡,让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2016年1月,河南省作家协会将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我被托管一个题匾“太丘书院”,并通知孙利先生向其求字。当知道这一事项后,他应允并嘱咐要开怀畅饮。但考虑到他的眼疾,我们最终没有畅饮。不过,在闲谈中知道退休后的他,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探讨书法艺术、研读古文,使日子充满含蓄韵致和深沉,而不是浮躁热闹与喧嚣。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飞扬灵动的书性传统经典智慧,便是我生活信念之光直至红日西坠,我们才依依难舍地道别。一刹那,便想起了一首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酒,它滴答流淌,无始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