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我有一个深厚的友谊。要好到什么程度?下雨天打一把伞,宁可自己淋湿的多一些,也不想让对方浇到。就是这样的情感最终也不了了之。遗憾的是,不是岁月分隔我们,而是我方未能坚持下去的心。
小学毕业后,我们各自上了不同的学校,再后来,她选择了另一个道路,而我继续前行。在大学之前,我们偶尔会相聚,但大学之后,我几乎每年只回家两三次,每次都匆匆而去。而她,则在外工作时间不定期,渐渐地,我们也就失去了联系。当我尚未毕业时,她已经结婚了。我没有得到通知,所以并未参加她的喜宴。而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有孩子,而且我还未踏入婚姻的殿堂。那份尴尬,让人难以言语,只能客套几句便告别。
回头看,那段友情,如同曾经温暖的一抹光芒,现在却变得生疏如同陌生人。这场友谊因文化差异、成长环境和交往圈子的不同而逐渐远离,最终不了了之。我感到遗憾,但也明白,这份美好的记忆,只适合留在曾经的岁月里。当我们长大,更大的差异导致我们的交流越发困难。我决定将这份美好留存心底,即已足够。
强求这种关系,一直刻意维系,最终可能仍然不了了之,或许还会觉得付出许多但收获甚少。心理落差会削弱我们的信念,使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我还有其他值得珍惜的情谊,每当回家,我总是主动寻找她们,而她们主动联系我的次数稀少。不知何时消失于彼此视野之间。
原因简单:忙碌或缺乏时间成了借口。但如果对方真心将你视作朋友,这些理由根本不会存在。我习惯倾听自己的声音,看着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从不深究事实是否如此真实等待伤痛达到某个临界点才醒来,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和发现问题,是因为害怕展现真正的心灵,却缺乏抵抗风雨勇气所需的手腕。
初中时代也有那样的宝贵伙伴,有些小冲突,但随着关系发展,我们终于成为要好的朋友至今依旧保持联系。高中则似乎没那么幸运大家各自忙碌,没有太多时间投入交友。在大学期间,当步入成人世界,我遇到了更多带着面具的人。一开始他们看似亲切,却逐渐露出本质。那惊讶与接受,又是一段成长历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也随之老化,看待事情也更加复杂和沉重。
即使如此,即便是在职业生活中,与同学们相处,也很少有人能够跨越“同事”这一界限,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建立起那种纯真的学生时代般的情谊。如果你也是这样,你一定应该改变自己,因为你的朋友应当基于求同存异原则,以此促进彼此成长。如果不是,那么这些机会就会被错过,永远成为那些年里错过的朋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