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我有一个亲密无间的伙伴,那种深厚到即使下雨也愿意自己淋湿,不让对方受累的情谊,最终却在岁月流转中消散了。我们分开学到了不同的学校,她选择放弃继续学习,而我则持续前行。偶尔回家相聚,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渐行渐远。
大学期间,她早已结婚而我尚未踏入 婚姻殿堂,当我们再次相遇,彼此都带着尴尬和不知所措。她家的孩子已经能走路,而我依旧未曾经历那份责任与改变。只能客套几句后便告一段落。那份曾经浓烈的情谊,如同风中的花瓣,在记忆中只留下一丝淡淡的香气。
文化差异、生长环境以及交友圈造成了我们的关系日益疏远,最终不了了之。我对这段友情感到遗憾,却也明白,这份美好只适合那个青涩年代。当我们成长起来,差异化成了无法沟通的壁垒。我决定将其留在心底,就足够了。
强求维持联系,只会导致最终无果而终,或许还会觉得付出太多收获微薄。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都是我主动去找他们,但她们寻找我的次数稀少。在最后,也不复联系。这一切,因为各种借口和阻碍。而如果对方真的把你当朋友,他们不会有那么多理由忽略你。
开始时,我们习惯于听见自己的想法,看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但直到受伤后才意识到,这些都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的问题,没有发现问题。一颗善于隐藏的心,却缺乏抵抗风雨的勇气。
初中的时候也有一个讲义气的好朋友,从小争吵起,一度看不惯对方,但随着关系深入,我们成为要好的伙伴至今仍保持联系。而进入高中之后,便是忙碌各自的人生,没有更多交往机会。在大学时代,则是心机重重,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直到真实面目出现时,我惊讶又学会接受。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吧?
尽管说学校时代的是纯真的友情,我还是选择放手。但是在宿舍里,有一个室友一直陪伴至今,只是渐行渐远寻找各自想要的事情。不过,即使如此,与工作中的同事们相处,也鲜有发展为真正友情,无论是否离开公司,都保持一定距离似乎更为明智。然而,有些同事之间互信交流,但往往结果并不理想。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虽然每个阶段都会遇见朋友,但如果不能求同存异,便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宝贵关系。
工作中积累人脉而我只选性格合得来的伙伴,这确实是一种遗憾,因为那些对你的人生提供帮助的小小提醒,你常常没法看到。如果你现在也正处于这样的状态,请改变你的方式,让你的生活充满更多可靠的手臂支持。你的人生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态来交往,那样,你们就会越来越多,并且你们一起进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