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那份友情是怎样的?下雨天打一把伞,宁愿自己淋湿多一些,也不想让对方浇到。然而,这份感情最终也散去了。很遗憾。分开的情谊不是岁月所为,而是彼此没有坚持的心。

我们上了不同的学校,再后来,她不再上学,而我一直在上学。联系自然就少了。当我大学尚未毕业,她结婚了。我并不知道,所以我没有去。她家孩子已经会走路,而我还没结婚。当我们见面,有一种尴尬存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客套几句而已。在目送她离去时,我感到生疏,就像对一个陌生人一样。

文化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交友圈的差异,使得我们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不了了之。我感到很遗憾,但这种友谊只适合曾经的岁月。当我们长大,我们之间的差异导致我们失去了共同语言,把这份美好留在心底,就足够了。如果强求,一直刻意地保持联系,最终也是不了了之,甚至会觉得付出很多却收获甚少。

心理落差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都是我主动寻找她们。但她们主动找我的次数稀少。这一切都是因为各种借口和阻碍开始积累起来,从最初过年的聚会渐渐变成了不会再相聚,因为成熟,因为忙碌,因为种种理由。

其实,如果对方真当你是一位朋友,那么这些理由根本就不会出现。我习惯于听自己想听的声音,看自己想看的事情,却从未深入思考,这件事真是如此吗?真的如同我所见吗?等到受伤到一定程度,我们才意识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深入了解问题,没有发现问题。

我们有一颗善于隐藏的心,却缺乏抵抗风雨的勇气。在初中,我也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讲义气,对彼此看法不同的地方也逐渐放下,不再成为分隔两人的障碍。而到了高中,则似乎没有收获新的好友,每个人都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务,没有时间来交换友情。

步入大学,就是心机与假面的时代。一开始认识的人总带着面具,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揭露本质。这让我感到惊讶,同时也学会接受。在轻松一些的大学生活里,我们终于有机会做些别的事情,我依然保持了一丝单纯,对于人际关系上的学习和理解则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但伴随着这些增长的是对世界更深层次认知中的老化——或许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吧?

现在回头看待事物,我已经不那么单纯。不过,即使工作之后遇到的许多人,只能称作同事,与学生时代培养出的那种真正亲密无间的情谊迥然不同。此外,在寝室里虽然也有几个室友成了好朋友,但由于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不久便告别彼此继续前行。”

至于工作中的伙伴们,他们通常只是同事罢了,只有在离开公司后才可能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不论是在任何阶段的人生,无数个潜藏但未被珍视、未被维护的小小交流点都会悄无声息地消逝,如同微不足道的小灯火般熄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