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我与一位深不可测的好友携手同行,雨幕之下,我们共享一把伞,即使淋湿,也不愿让对方多受风霜。然而岁月流转,我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道路,联系渐疏远。我大学毕业,她已结婚,那份未曾告知的离别,如同一场无声的告别。而我尚未步入婚姻殿堂,她的小孩已能独立行走,这份时间差距如同两条不同轨迹无法重合。
文化差异、生长环境和交际圈所引起的隔阂,使得我们彼此渐行渐远,最终不了了之。这份美好的友谊,只适合曾经绽放于青春岁月里的那段时光。当我们成长,每个人的独特性质造就了共同语言缺乏。在心底留存这份美好,就足够了。如果强求继续维持联系,最终也只会是分道扬镳,更可能感到付出却没有收获。
心理落差将成为阻碍前进动力的源泉。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但每次回家,我刻意去寻找她们,而她们主动找我的次数少得可怜。最终失去了联系。原因简单:忙碌或无暇相顾,一切借口都在那里等着。
开始时大家聚在一起玩耍,但随着时间推移,不再有过年团聚的情景,因为成熟、因为忙碌,因为各种理由。但如果对方真当你是朋友,这些理由根本不会出现。我习惯听自己想听的声音,看自己想看的一切,从不去思考,是不是真的如此?直到受到伤害到一定程度,我才明白原来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的问题,没有发现问题。我有一颗善于隐藏的心,却没有抵抗风雨的勇气。
初中时也有一个讲义气的好朋友,我们从小插曲逐渐化作深厚关系,至今仍偶尔交流。但高中时代,没有收获真正要好的朋友,每个人都沉浸于各自的事业。那时候学习成了生活中的唯一目标。
大学时代,则是一片心机重重的地方,认识的人总带着面具,一旦揭开,便显露出本真面目。我们惊讶地发现,还必须学会接受这一现实。在轻松学业间,我们彼此有更多时间探索他人。这让我保持了一定的纯真,对为人处世学到的太多太多,但伴随成长的是许多老旧的心态。当我审视事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失去了当初单纯的情感态度。
即便说学校年代里交往纯粹,可我觉得还是算了。不过寝室里的室友,有一个特别亲近,也就足够了。不过后来不再联系,一切回到各自追求生活,不再相见。此外工作之后接触的人,只能称作同事,与学生时代培养出的友情迥然不同。大部分同事之间虽然交心但结果并不理想。不管怎样保持距离似乎更为明智。一旦离开公司,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变得陌生起来。不论是在哪个阶段我们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朋友,但若不能求同存异,便可能错失许多潜力中的伙伴们。而且,在职场上积累人脉却是我选择仅与性格相同的人为伍,这其实非常值不得呢!很多对你有帮助的人,你甚至不知道他们提醒过你什么,所以,如果像我一样,你应该改变一下你的方式。你的人生中应当以求同存异的心态去交往,以此增加更多伙伴,并促进自己的进步和成长。